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一块稻田挣出两份钱
3月的东北,春寒料峭。正值中午,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庭院里不时飘出米饭香。
村西头,育秧大棚里温暖湿润,村民金君正弓着背检查秧苗,“这水稻金贵着呢,可得照顾好,盼着秋天有个好收成。”
“咱村大米有品牌,叫‘吗西达’,在朝鲜语里是‘好吃’的意思。”村子中心,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农家小院改建成的民宿里,光东村归心民宿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正在接待游客。大家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坐下,米饭、鸡汤、辣白菜等陆续上桌。“这都是咱村的美食,大家尝尝。喜欢的话,还能线上下单,直接寄到家。”杨丽娜说。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光东村近年来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乡村变化越来越大。
光东村地处海兰江畔,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守着绿水青山,光东村的水稻一度“养在深闺无人识”。转变发生在2011年,看中了村里的特色资源,26岁的杨丽娜返回家乡,发展乡村旅游。除了特色民居、歌舞表演、民族美食,杨丽娜还将目光望向广袤田野。
在不影响种植的前提下,稻田边建起观景台、跑起小火车,推出种稻体验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我们按比例给村集体分成,让村民一块稻田能挣两份钱。”杨丽娜介绍,光东村已与500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上榜“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离开光东村后,游客能不能还是顾客?”村党支部书记金宪的一句话,让杨丽娜有了新想法。她开始与村民合作,确定收购价格、设计产品包装、搭建线上商城,在网上卖起大米、米酒、辣白菜等特产。截至目前,线上商城销售额超千万元。
“有了销路,咱也不能掉链子。”金君说。他牵头成立光东有机大米专业合作社,邀请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统一育苗、除草、施肥等各个环节,保证大米质量。如今,光东村的大米远销海外。
农旅融合发展成为增收致富新引擎。光东村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稻米售价也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年前的10万元,到去年已突破百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比2015年增长3.2倍。
“村里发展好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将来,我们还要坚持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发展思路,大家一块干,让钱袋子越来越鼓。”金宪说。
人民日报记者 刘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