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育苗忙
眼下,已进入水稻育苗时节,为确保春耕的顺利进行,全州广大农民适时开展水稻育苗工作,处处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忙碌景象。
4月9日,记者在和龙市东城镇普成村村民李金波家看到,十几名村民在李金波的指挥下,正有序地进行水稻育苗工作。
李金波家共有9公顷水田,为了不耽误农时,天刚一放亮,过来帮忙的十几名村民就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劳作中。今年,李金波选择了干籽下床的育苗方式。他笑着对记者说:“以前育苗习惯泡种下床,虽说能提早两天出苗,可准备的过程太繁琐。前阵子听了农技推广部门的培训课,才知道干籽下床和泡种下床的出苗率没有差别,这样操作节省了不少事。”
在育苗大棚里,农机手王东近正操控一台静音的电动播种机平稳地运行。在播种机后方,村民们分工明确、默契协作,有的村民将育苗盘摆放得整整齐齐,有的装填土,还有的仔细调整育苗盘和补充土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行行排列有序的育苗盘迅速布满大棚地面,仿佛一幅规整的“希望拼图”。
“今年3月以来气温偏低,育苗比往年稍晚了些。”李金波说,“最近气温回升,就赶紧抓住时机开始育苗。干种育苗只要保证水分供应,一周左右就能出苗。”顺着李金波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两根粗大的水管沿大棚顶部铺设,水管上均匀垂下的喷嘴,如同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李金波自豪地说:“现在科技发达,浇水都是电脑控制,不仅节省人力,还能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供水,科学又高效。”
近年来,李金波采用订单种植模式种植水稻,从种子订购到粮食销售均由合作的企业操作,自己不用操心。李金波对这种合作模式十分满意:“订单模式特别灵活,市场价格高时,水稻可以直接推向市场;市场价格不理想时,就按合同约定卖给合作企业,没有强制约束,完全不用担心销售问题。”
在大棚的另一处,村民刘西伟正往运土车里装土。他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交流:“我家有10公顷水田,打算11日开始育苗。春耕时节农活儿多、人手紧,雇工不好找,所以,我们几家农户就换工互帮互助,这样就解决了春耕用工难题。”
当日,延吉市朝阳川镇太东村龙太风谷物种植专业农场的育苗棚内同样热闹,农场负责人金永男和几名村民正在进行水稻育苗。随着最后一个育苗盘摆到地里,金永男按动遥控按钮,自动化浇水系统启动运行,均匀细密的水珠洒落在苗床上,为稻种的萌发提供充足水分。在完成浇水工序后,村民们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金永男一边帮忙覆膜一边说:“覆盖薄膜很关键,就像给苗床盖了一层‘保湿被’,它既能有效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又能提升苗床温度,利于稻种发芽生长。”在众人的默契配合下,苗床很快就被塑料薄膜覆盖得严严实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忙的场景正在全州广大乡村上演。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中旬我州将迎来持续晴好天气,全州水稻育苗也将进入高潮期。在这片承载了千年农耕文明的黑土地上,新时代农民正用智慧与协作书写着“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崭新篇章。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牛泽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