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缝里的泥土 党徽上的荣光
夏日的清晨,在龙井市东盛涌镇太平村13组,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着腰的身影在村道边忙碌。他或是清理排水沟,或是推着小车运送垃圾,动作利落得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叫崔东根,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村民交口称赞的义务清扫员。
闲不住的“老黄牛”
崔东根与乡村治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82年,因水库建设需要,崔东根举家迁至东盛涌镇太平村。这个“外来户”凭借踏实稳重、乐于助人的性格,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从生产小队小队长到屯长,再到村会计、村主任,他在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那时候,村部的卫生都是我打扫,一天要清扫好几遍,他们都笑我有‘洁癖’。”说起自己的“老毛病”,崔东根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可我就是见不得地上有土、桌上有灰。村部是村里的门面,收拾得亮堂堂的,乡亲们来办事看着也舒心啊!”他顿了顿,眼里带着回忆的笑意。这个闲不住的“当家人”,不仅把办公室收拾得一尘不染,更练就了一手维修的好本事——桌椅板凳、门窗水电,只要出现故障,总能看到他弯腰修理的身影。
2005年5月4日,崔东根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员身份让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几分。“村里的地少,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我这岁数都算是年轻的。”当时他所在的村民小组没有保洁员,崔东根主动包揽了小组的保洁工作。村里有一条700米长的排水沟,“开春时沟里塞满沙土和秸秆,前些年还因堵塞淹了大棚。看着堵住的沟渠,我心里比沟还堵。”崔东根扛起铁锹开始义务清淤,这一干就是8年。
今年4月,随着天气转暖,67岁的崔东根又准时上岗。从4月9日起,每天雷打不动地工作4个小时:清晨5点的薄雾里,他要完成2小时的作业;下午日头偏西,又见他弓着腰一锹一锹地清理淤泥,一干又是2个小时。两个月下来,手里的铁锹头都磨短了几厘米,因为长时间接触垃圾和污水,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当清澈的水流重新穿过沟渠,附近大棚里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枝叶,崔东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美丽乡村道路上的“老园丁”
“排水沟得疏通,路边的杂草也得收拾利索。”刚完成清淤任务的崔东根又闲不住了,再次发动了那台自费购置的除草机。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响,村道两侧的杂草应声倒地,锋利的刀片划过草丛,带出青草特有的清香。他像修剪自家院子般仔细,时而蹲下身拨开杂草检查,时而后退两步端详效果。
“你看,这块杂草清干净了,村民看见空地就手痒,已经找来花籽种上了。”他抹了把汗,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等你们过段时间再来,这条路就不再是光秃秃的了。”
除草机的轰鸣声还未远去,崔东根的身影又出现在村道上,每天20分钟的巡视已成为崔东根雷打不动的习惯。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的身影就像村里的“生物钟”,准时出现在村头巷尾。
暮色渐浓时,崔东根又背着手出了门。他的身影在夕阳里拉得很长,扫过新栽的花苗,抚过整洁的街路,最后消失在炊烟袅袅的村巷深处,而村民们也早已习惯了他整日的忙碌,就像习惯清晨的鸟鸣、傍晚的微风一样自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党员崔东根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丈量着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用佝偻的背影书写着最朴实的担当。在他心里,党员身份不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乡村美化不是一时兴起的善举,而是融入生命的习惯。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许艳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