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点睛” 延边稻浪“生金”
金秋时节,在和龙市东城镇平岗平原上,连片的高标准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成熟的稻穗颗粒饱满,沉甸甸地随风摇曳。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奔走”,将沉甸甸的稻穗尽数归仓,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
“你听,这稻粒碰撞的声音多浑实!”记者在光东村采访时,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君捧起一把稻粒,难掩喜悦地说。据金君介绍,过去几年,村民们没少为育苗问题发愁,传统方式育出的秧苗抗性差,“一场倒春寒,半年的心血就白费了”。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州科协、和龙市科协的协调下,延边大学农学院同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该科技小院于2023年正式揭牌,依托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的63公顷自有水田,开展水稻育苗和提质增效技术试验与示范。从此,高校的智慧与土地的需求紧密相连。
“科技小院的创建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老大难问题。”金君表示,今年科技小院带来的水稻育苗新技术通过精准控播量、科学调温调水,培育出的秧苗敦实健壮、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结实率稳定在90%以上,亩产超过550公斤。“这不仅是丰收,更是‘丰产’,是实打实的效益提升。”
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的丰收景象,正是我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像一根“金线”,巧妙地串联起高校的智慧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乡村的产业需求和青年的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型升级。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傅民杰带领延边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团队,在试验田中成功培育出适合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冷凉区域种植的新品种“延大802”。新品种的稻穗沉得能把秆子压弯,从起步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良种还需配良法。今年,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新研究的大田生产管理技术,通过控水增温、调肥促蘖、生长剂促穗抗冷等综合措施,使应用该技术的试验田较传统种植实现了单产约5%的提升。在育苗期,团队还尝试了激光辅助育苗技术,利用激光的特定波长、强度和照射时间等参数,对种子、幼苗进行处理,促进种子萌发,增强幼苗长势和抗逆性,最终实现育苗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此外,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开展的水稻群体调控与水肥管理耦合技术示范,通过密度、水分及施肥多因子的耦合处理,探索适用于延边地区冷凉气候条件下的水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同等投入条件下,应用该技术的试验田相较于传统种植单产提升约5%,同时因优化了水肥管理,综合生产成本下降约5%,真正实现了“增产又节本、提质又增效,‘鱼和熊掌’都可兼得”。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迎来的不仅是水稻的丰收,更是科技创新的赋能。延边大学农学院的学子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知识融入生产中,“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一座科技小院,带动一方产业,培育一代新人,正以“小阵地”激发“大能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昕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