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边疆 “育”见未来——延边州书写“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这根绳子,一缠一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我们各个民族,紧紧相依。孩子们,这就叫‘团结结’……”金秋十月,在敦化市第九小学校的劳动课堂上,劳动课教师闫永红手指灵巧翻飞,轻柔而坚定的话语透过高清智慧屏幕,在几十公里外的敦化市大石头镇第一小学校、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小学校两所乡镇小学的孩子们心头,留下了温暖的痕迹。
一根网线,承载着教育公平的理想,让城乡课堂的实时联动成为延边教育事业的常态。“十四五”期间,我州坚持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从“育分”转向“育人”。如今,一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底色更红、成色更足的延边教育答卷清晰呈现。
结构之变:优化资源配置,绘就教育均衡新图景
教育公平,始于机会的平等。我州将教育均衡的突破口对准了资源分配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着力破解“乡村弱、城镇挤”的现实困境。
“过去在乡村学校任职时,音体美等很多课程都难以开展,不是不想开,而是教师紧缺,没有条件开。”珲春市第七中学校副校长王鸿波的一席话,道出了昔日乡村教育资源薄弱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州率先在技术上破局,全面建设覆盖全州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体系,通过一根网线,让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地理阻隔,做到“点对点”精准输送,实现了从“无法开齐课”到“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初步跨越。技术,为教育公平铺设了第一条“高速路”。
技术赋能有效弥合了城乡教育差距,城镇内部长期存在的“择校热”问题,成为教育公平向纵深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十四五”期间,延吉市率先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合组建为8个大学区集团,实行“师资互派、课程共享、管理同频、考核同步”的一体化运行机制,龙头校与成员校结为“命运共同体”:教师从“单位所有”变为“集团共享”,跨校教研、师徒结对成为常态;课程资源的共享,打破了校际壁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从“静态拥有”转向“动态共享”,群众的评价也从“一校独好”变为“美美与共”……集团化办学为城镇择校矛盾提供了新解法。
教育公平的深层推进,更关键的是要构建全学段协调、全方位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十四五”期间,这种系统性优化,正让教育公平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的全新维度。
——学前教育实现“幼有优育”。五年来,我州新建城区独立公办园20余所,改扩建公办园1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83%,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27个学前教育大园区和6个省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如同强劲的“心脏”,将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输送到城乡末梢。
——高中教育回应“人民期盼”。州教育局组建9大学科核心备课组,以延边第二中学为核心备课教学联动基地学校,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备课、学生联考监测与分析等工作,实现“教学研评”一体化联动。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全州普通高中教育形成“一盘棋”。
——职业教育锻造“工匠摇篮”。优化专业建设,制定延边州《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发展规划(2025—2027年)》,新增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跨境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两门课程被认定为吉林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职业教育焕发新生,彻底告别人才培养“断头路”的旧标签。
——特殊教育,彰显“公平温度”。我州成立3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7个特教班,延吉、珲春、敦化组建“1+N”特殊教育联盟体,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9%。“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里既是庄严承诺,也是坚实行动。
从乡村到城镇,从学段到体系,延边教育的结构之变,变得更有秩序,也更有温度。
质量之跃: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教育的高质量,最终要锚定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坐标。我州以“五育并举”为实践路径,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转化为可感知、可落地的育人工程。
走进延吉市延新小学校,思政课已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变成组装火箭、穿戴民族服饰等,知识在体验中悄然入心;珲春市第五小学校的学生走出教室,踏入稻田,在弯腰插秧、挥洒汗水中,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延边第二中学的操场上,晨跑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凝聚着集体的力量与青春的朝气。
立足红色热土,将德育深植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之中,全州建成9所红军学校、1所雷锋小学,其中5所获评全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我州探索形成240余种学科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从“灌输”走向“启发”。课后服务与假期托管课程拓展至51类,涵盖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等多个领域,让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有了生长的土壤。
在延边,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正在打破传统认知中的“边缘定位”,迎来“黄金发展期”。近年来,我州依托百余所国家级体育、文化类特色学校,建立常态化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机制,构建了“人人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新局面。“艺术基础知识+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逐步成熟,学生在省级、国家级艺术展演中屡创佳绩;16个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基地课程案例获评省级优秀,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生锻炼品格、涵养心智的重要场所。
跳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旧框架,延边的教育事业搭建出人人皆可出彩的“大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五育融合的阳光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
底色之红:厚植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延边教育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育人全过程,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
延吉市北山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在“上红课”中聆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敦化市额穆镇中心小学校的学子们走进寒葱岭红色教育基地,在“走红路”中触摸信仰的温度;和龙抗日英烈红军小学的课间,阅读红色书籍成为新风尚;图们市第五中学的“唱红歌”比赛,让爱国情怀随旋律流淌,洋溢整个校园……
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州教育局牵头成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开展思政课研究,构建起“思政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1576堂课程全学段覆盖。
课堂之外,红色实践也在不断延伸。汪清县依托国防教育基地,组织“军事体验营”,让学生模拟东北抗联战斗场景,锤炼意志;龙井市开辟“红色农耕研学路”,引导孩子走进田间,在劳动中体会艰苦奋斗的红色传统……我州依托“三红两地一前沿”红色地标、旅游促“三交”基地、“双百阵地”等优质资源,精心打造了“重走抗联路”“爱国励志行”“透过文物触摸历史”等40余个研学课程。每年组织超15万人次学生参与“中华情·边疆行”“家乡民俗体验”等活动。
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耳濡目染的文化浸润,沉淀为孩子们心中深沉的情感认同。
基石之固:强化基础保障,夯实教育发展坚实根基
教育的远航,离不开坚实的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州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关键位置,通过创新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教师2828人,有效缓解了师资短缺问题。在“县管校聘”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资源得以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建立起覆盖全员的“五级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州级培训近2万人次,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批批“最美教师”的涌现,不仅彰显了师德风尚,也为课堂注入了温暖与力量。
真金白银的投入,诠释了延边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全州教育经费年均增长7.5%,累计投入21.1亿元,完成272个校舍建设项目。在学生支持方面,每年落实各类资助政策资金近6000万元,惠及学生3万余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11所学校,每年受益学生超2万人。这些实实在在的保障,让更多孩子能够安心求学、无忧成长。
护安全,是校园安宁的基本底线。扎实做好校舍消防验收备案、校园“三防”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等建设,校园安全“三个100%”建设得到持续巩固,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率达到100%。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默默守护着校园的宁静,也托起了万千家庭的安心。
从1576堂精心打磨的思政课程,到40条行走的研学路线;从83%的普惠园覆盖率,到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丰硕成果……这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与案例,勾勒出延边教育工作“十四五”期间砥砺前行的扎实足迹。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开创未来。面向“十五五”,延边教育这棵根植于红色热土、繁茂于时代阳光的参天大树,将继续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让公平优质的阳光雨露遍洒城乡每个角落,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与复兴伟业,贡献更坚实的教育力量。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昕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