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遗孤金粉善:父母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我2岁时,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8岁时,母亲在革命工作中牺牲。我从未见过父亲,对母亲也几乎没记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时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76岁老人金粉善翻看着父母的旧照和烈士证书,边追思、边感慨。
金粉善的父亲叫金秉鹤,1948年2月,中国正处于革命的关键时刻,仅20岁的金秉鹤抛下怀孕的妻子李玉兰,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同年5月,金粉善出生,一家人每天都盼着金秉鹤早日回来团聚。然而,大家苦苦等到的,只有金秉鹤牺牲的消息。1950年,金秉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惊闻噩耗的李玉兰并没有因此消沉萎靡,而是打起精神继承丈夫的遗志,跨过鸭绿江,直奔抗美援朝战场。1956年,李玉兰也在革命工作中牺牲。就这样,一对革命伉俪为保家卫国双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遗孤的金粉善不得不跟着姥姥、奶奶等亲人生活。
“小的时候,没爹没娘生活苦啊。那时的我不理解父母,埋怨他们为什么要狠心抛下我去战场……”金粉善回忆道。随着年龄渐长,看着祖国、家乡越来越好,金粉善渐渐明白了,这一切的幸福,都是像父母那样的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理解、崇敬乃至传承的红色种子在她的心里慢慢萌芽。
她将父母仅留的两样物品——两张照片和两本烈士证书挂在家里,时刻提醒自己要铭记革命传统。“在父母的感召、激励下,我不怕困难、不怕艰苦,平时多帮助别人,尤其多帮助弱势群体,才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继承。”金粉善说。
刻有金秉鹤和李玉兰名字的墓碑立在延边革命烈士陵园中。家祭无忘告乃翁,金粉善每年清明节都会去扫墓,并向父母讲述祖国和家乡的变化。金粉善说,父母一辈人的奋斗都是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后辈应接过他们传下来的接力棒,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林茵/文 孙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