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宣 > 学术圆桌 |从“五年规划”读懂中国之治的特色和优势

学术圆桌 |从“五年规划”读懂中国之治的特色和优势

2025-10-20 17:56:55来源:上观新闻

编者按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战略和规划工作,面向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目标任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如何把握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意义和根本价值取向?如何理解我国落实五年规划的“超强的执行力”?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 十四五”期间,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 国家航天局图

■主持人:

任思蕴 本报记者

■嘉 宾: 

王永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殷德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 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汇报:“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如何深刻把握中长期规划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优势所在?

王永杰:中长期规划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独特政治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一,提供战略定力与稳定预期。面对现代化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中长期规划通过科学研判,设定清晰、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与路线图,有效避免发展碎片化与短期行为,确保国家战略意志的连贯性,有力凝聚全民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稳定航向,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聚焦国家战略重点。中长期规划通过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引导全社会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重点,确保“全国一盘棋”强大合力,攻克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难题。

第三,构建动态调适的治理闭环。中长期规划通过“编制-实施-评估-修订”的动态闭环,持续推动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发展完善。这一“规划-执行-反馈-优化”机制,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深层密码。通过中期评估与动态调整,规划能灵活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既坚持原则性又保持治理弹性,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适应性与韧性。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变局中,中长期规划以其卓越的战略定力、共识凝聚力和制度适应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巨轮锚定航向、破浪前行提供了根本支撑。

殷德生: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将这一优势比喻为“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具体机制归纳为,“国家的长远目标就是通过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程序形成的,政府制定优先政策和优先发展重点,而人民各尽其责,在保持和谐与秩序的同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

中国科学制定和持续实施五年规划这一目标治理机制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感慨:“中国是个‘言必行’的国家。中国的情况是,一旦制定了目标,它就会信守承诺,直至最后完成目标。”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推动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形成合理科学的“时间表”和“施工图”。从“四个现代化”到“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协调的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合力。

李健:中长期规划不仅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工具,还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一种重要制度安排,其独特的规划过程、完整的内容体系、强大的实施和推进机制,都确保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战略引领、资源整合和稳定预期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锚定发展方向和提供战略定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长期规划将宏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愿景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估、可追踪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任务,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现代化建设基本方向和核心任务都能一以贯之。二是凝聚发展合力,实现“全国一盘棋”。中长期规划能超越部门、地方利益,在全局层面统筹资源配置,无论是重大科技攻关、脱贫攻坚战,还是“双碳”目标,都需要跨地区、跨部门、长周期协同合作,中长期规划就是协同合作的“总调度令”。三是可以更好驾驭各种复杂性和风险挑战。当前,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人口老龄化、地缘政治动荡等长期性、结构性挑战日益突出,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警性,可以在科技革命、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前布局,补齐关键短板,建立健全风险风控机制。中长期规划并非铁板一块,在实施过程中会进行中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兼顾了战略刚性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战术弹性。四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长期规划将“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民生福祉”等价值理念转化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具体民生指标和公共服务项目,确保发展成果能够更公平、更可持续惠及全体人民,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文汇报: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就“十五五”规划制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强调“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如何科学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王永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的重要论述,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深刻揭示了中长期规划工作的方法论灵魂与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

第一,价值原点是“人民至上”。规划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造福人民”。规划全过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核心立场的坚守,确保规划不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第二,方法论意蕴是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辩证统一。“顶层设计”确保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把握发展方向;“问计于民”则是践行群众路线,通过开门编规划、广泛调研、网络问策、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汲取人民智慧,感知群众急难愁盼。这本质上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规划领域的创造性运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第三,实践价值是提升规划科学性与合法性的根本途径。通过广泛汇聚民智民意,使规划目标、任务、举措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需求,有效识别真问题、找到真办法,减少决策失误;通过问计于民,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民众参与规划编制,增强了其对规划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极大提升规划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这一方法论推动了多元协同共治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人民至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的方法论,是确保规划科学、民主、有效实施的生命线。

殷德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长期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发展战略和规划工作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利用各类渠道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中长期规划必须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反复论证以及科学求证。

在顶层设计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对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问计于民上,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开展了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李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都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卓越的实践价值,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其中,“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是价值理性,“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是实践路径。

“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明确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源自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人民至上”立场的集中体现,强调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规划必须着眼于民生需求、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与人民福祉相关的领域。

“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解决了“如何实现价值目标”的路径问题。在顶层设计中,党中央站在全局和长远高度,进行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规划,确保发展有明确方向、整体布局及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碎片化和短期行为。问计于民是指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的意见建议,让规划扎根于实践沃土,反映最真实、最迫切的民生诉求。顶层设计从问计于民中汲取智慧和合法性基础,使规划更科学、更贴近实际,问计于民则在顶层设计框架内进行,使民意诉求能够被整合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造福人民”这一根本价值。

文汇报: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五年规划时指出,“有超强的执行力来落实这些规划”。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国家不只有中国,但并非都能像中国这样朝着既定目标坚定落实并取得成功。解码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什么是这种“超强的执行力”的来源和保障?

王永杰:五年规划“超强执行力”植根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十五五”规划将继续强化这一优势。

首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党组织体系贯穿始终,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依靠科学严密的组织网络和强大的动员能力,确保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

其次,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推进。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行政体系。规划目标被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重点项目和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议程和绩效考核,形成强大的行政驱动力。各部门、各地方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升了整体执行效率。政府通过规划清晰传递政策信号、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流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响应规划导向。这种协同确保了宏观战略意图与微观主体活力的有效结合。“十五五”规划将更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转型等战略任务,其落实更需要这种协同。

再次,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参与是深厚基础。规划制定过程本身就包含多方协商、公众参与环节,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实施过程中,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规划落实的合力。

最后,持续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是重要环节。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都会进行严格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优化,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机制共同作用,确保执行不偏向、不走样。这种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高效政府为执行主体、以社会共识为基础、以动态评估为校准的完整闭环,共同铸就了中国规划独特的“超强执行力”。展望“十五五”规划,这一成熟稳定的制度框架必将继续为其有效落实提供坚实支撑。

殷德生:首先,前瞻性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谋划中长期规划中,把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作为把握国际形势的基本考量;把“办好自己的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

其次,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长期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再次,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中长期规划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有了一以贯之的目标,下一步就是实施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最后,把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中长期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长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一方面,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规划制定和实施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全过程,使得规划制定和实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李健:中国的中长期规划以其惊人执行力和落地效果而独树一帜,这源于一整套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独特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稳定的政治核心与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连续性。通过党的组织体系,自上而下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规划任务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推进。二是严密、高效的组织执行体系。在国家规划出台后,各级地方政府会迅速制定本地区的“规划纲要”或“实施方案”,纵向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传导机制,将宏观目标层层分解细化;横向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党委负责把握方向,政府负责具体执行,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形成政策合力。三是精准的“目标-任务”分解与考核体系。规划中的宏观目标会分解为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通过整合各种政府力、市场力共同完成。此外,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被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完成任务。四是强大的资源动员与统筹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财政方面,国家通过财政预算、专项国债、政策性金融等工具,为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在资源方面,对国家优先发展战略领域,政府能够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其集中,形成突破。五是动态监测、评估与调整机制。每个五年规划执行到中期和结束时,政府会组织全面的评估,检查进度、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根据评估结果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规划进行适当的微调和修正,使其更符合实际发展需要,这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观点

王永杰

“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变局中,中长期规划以其卓越的战略定力、共识凝聚力和制度适应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巨轮锚定航向、破浪前行提供了根本支撑。

殷德生

“中长期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反复论证以及科学求证。

李健

“中国的中长期规划以其惊人执行力和落地效果而独树一帜,这源于一整套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独特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本文刊于2025年10月19日文汇报5版文汇理论周刊

来源:上观新闻
初审:
李思宇
复审:
李思文
终审:
王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朋友圈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转载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即刻删除
  • 点击量排行
  • 时政
  • 经济
  • 社会
  • 国内

延边新闻网举报电话: 0433-2518770   E-mail:2381244096@qq.com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180019
吉ICP备09000490号-3吉公网安备 22240102000346号
© 2007- 延边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
延边网

延边新闻网
手机端

新浪微博
延边新闻网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光明街89号

邮编:133000

电话:0433-2518770

邮箱:23812440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