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美如画 强军铸荣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特别策划)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图片来源: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是空军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官兵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的迎回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官兵前往训练场。
闫帅印摄
感悟那股英雄气
金正波
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连史馆里,陈列着一份泛黄的报纸——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文章记录了先辈们浴血奋战、誓死守住松骨峰高地的英雄壮举。
记录历史的文字,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这些在战火中凝练的伟大瞬间,浓缩精神,映照初心。每每重温,总会让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当年,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志愿军坚定必胜信念、发扬英雄气概,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拼来山河无恙。
战旗美如画,强军铸荣光,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不改。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气”,是“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坚韧,是敢于“空中拼刺刀”的胆气,是胸膛堵枪眼的无畏。正是这股“气”,让人民军队能够以弱胜强。跨过万水千山,越过雄关险隘。迈向新时代,国产航母破浪前行,隐形战机翱翔蓝天,战略导弹威震寰宇……人民军队手中的“钢”已焕然一新。“凯旋四机长空列阵,奉命为您护航”“我是中国海军101舰,请与我保持安全距离”……有了大国重器,这股“气”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依托;充盈的“气”,又为“钢”的锻造注入灵魂。
从“保家卫国”的战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闪耀,启迪未来。
如今,从抗洪抢险到卫国戍边,从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到科技攻关最前沿……无论面对多大困难、遭遇多少挑战,中国人民以顽强意志、执着坚守,不断书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从苦难走向辉煌,从“钢少气多”的艰苦卓绝到“钢多气盈”的自信从容,英雄故事永志不忘,英雄精神永不褪色。
站在特殊的时空节点回望历史,感悟那股英雄气,脑海中再次响起那句话:“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句英雄宣言,融入连队血脉
本报记者 李龙伊
“老连长,我们向您报告——全连11名官兵作为陆军方队成员,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初秋,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广场,刚刚完成阅兵任务的“杨根思连”官兵回到营区,征尘未洗便整齐列队。队列前方,第三十二任连长李昊原向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庄严报告。
阳光下,特级英雄杨根思的雕像巍然挺立,保持着冲锋姿态。回望75年前,长津湖畔,时任连长杨根思喊出“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他带领官兵连续打退敌人8次疯狂进攻。在阵地只剩他一人时,他抱起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走进“杨根思连”,宿舍第一张床铺仍贴着“杨根思”的名字;走廊上,“三个不相信”宣言格外醒目;晚点名时,一声“杨根思”,全连齐声答“到”,声震夜空。
“老连长一直陪伴着官兵成长,‘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早已刻进血脉。”连队政治指导员马喆说。
2016年7月,南苏丹朱巴爆发冲突,流弹击穿维和营地墙板,炮弹在哨位不远处爆炸。危急关头,参与维和的连队官兵坚守战位。执勤一天的李磊主动请战。任务中,一枚火箭弹击中步兵战车,李磊壮烈牺牲。生命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一代代“杨根思连”官兵把优良传统视作生命,哪怕困难再大,也不后退一步。
“报告老连长,我是连队第6986名战士。”2022年12月,卫国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加入“杨根思连”。第一次晚点名,听到全连齐声答“到”,他泪眼模糊,暗下决心:“要像老连长一样建功军营!”
3年来,肖荣基在训练场上不断“突击”:手掌磨出血泡不喊疼,汗水浸透衣衫也不停止训练。参加旅预提指挥军士集训,他总评优秀;英模连队抽考中,他担任狙击手,取得优异成绩。
进入新时代,“杨根思连”官兵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转化为敢打必胜的信念,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英雄气概,在一茬茬官兵心中激荡。
(胡瑞智参与采写)
一面航空罗盘,铭刻战斗精神
本报记者 金正波
金秋,北部战区空军某部一场跨昼夜高强度对抗训练告一段落。走下战机的“强军先锋飞行大队”飞行员张金龙,脱下抗荷服,汗水已浸透飞行服。他取下固定在腿部的电子夹板,屏幕上显示出航线轨迹等信息。
这一幕,与部队荣誉馆中陈列的老式航空罗盘形成鲜明对比。刻度斑驳的罗盘,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飞行员杀敌报国的利器。当年,凭着简陋装备,他们以“空中拼刺刀”精神,“宁可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打出令敌人胆寒的“米格走廊”。
从罗盘到智能夹板,从手动操作到信息化操控,装备跨越式发展引发深思:面对现代超视距空战,“空中拼刺刀”精神是否依然适用?
面对提问,张金龙目光坚毅:“‘空中拼刺刀’体现的是飞行员在危急关头敢于亮剑的战斗意志。这种精神永不过时。”
“未来空战,既要装备精良,更要血性胆魄。”该部领导介绍,“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常态化开展“忆队史、铸队魂、做传人”活动,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讲述战史,铸牢“搏击长空心向党、飞行万里不迷航”的思想根基。
该部前身是人民空军首支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航空兵部队。抗美援朝战场上,年轻飞行员与强敌进行空中较量,击落击伤敌机88架。
进入新时代,该部飞远海、上高原、战戈壁,圆满完成30余项重大任务,5次夺得空军对抗空战考核团体第一,多人次斩获“金头盔”。
以国家之名,护英烈回家。今年9月12日,大队飞行员驾驶4架歼—20战机,护航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护航任务中,运输机用“跨江50”呼号致敬1950年英雄前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举;战机“凯旋”的呼号,寓意护卫英烈归来,昭示铭记伟大胜利。
“先辈血染疆场,才换来今日山河无恙。”大队飞行员、执行护航任务的塔台指挥员陈德翘动情地说,“荣誉值得铭记,精神永续传承。我们要苦练精飞,锻造胜战本领,更好守护祖国空天。”
时代发展,变化的是装备,不变的是熔铸于一代代蓝天骄子血脉中的忠诚、勇气与担当。
(王学峰、马云龙参与采写)
一挺老式机枪,砥砺血性胆气
本报记者 任彤彤
铁甲轰鸣,硝烟弥漫,一场实战化战术演练在某地野外激战正酣。面对复杂“敌情”,空降兵某旅“孙占元生前所在连”官兵密切协同配合,一举夺取既定目标,最终将胜利旗帜插到了“敌”阵地上。
演练结束,“孙占元生前所在连”官兵在回营路上经过连队文化走廊,他们驻足良久,凝视着展板上的一挺轻机枪。这是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孙占元生前使用的机枪,实物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这挺机枪,见证了73年前的英雄壮举。上甘岭战役中,孙占元率突击排向敌人发起反击,双腿不幸被炮弹炸断。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他强忍剧痛,顽强地爬行指挥战斗。
孙占元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缴获的机枪轮番射击,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80余人。当弹药告罄、敌军拥上阵地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27岁。
血脉相承,薪火相传。每逢新兵下连、新干部入营,唱的第一首歌是《我们都是孙占元》,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学习孙占元战斗故事,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上甘岭》,晚点名第一个呼点的是“孙占元”……
在强军兴军征程中,他们始终传承发扬“攻得勇猛,守得顽强”连魂,以实际行动叫响“像孙占元一样战斗”的口号,向老排长交出合格答卷。
连队不仅出色完成了演习演训、比武竞赛等多项重大任务,还取得“军事训练一级连”“‘四铁’先进单位”等荣誉,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某次演习任务中,“孙占元生前所在连”官兵跨区机动数千公里,来到陌生地域。面临着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和未知风险,官兵高呼连魂,勇敢跃出了飞机机门。
着陆时,官兵中有人皮肤被骆驼刺划伤,有人手脚被磨破,甚至有人负伤骨折,但无人退缩。大家势如破竹,出色完成任务,展示了过硬的战斗素养。“我们是孙占元传人,不能给老排长丢人!”官兵们坚定表示。
今年九三阅兵中,一双崭新的皮鞋被放在战车车舱里,和空降突击方队受阅官兵一起通过天安门。来自“孙占元生前所在连”的受阅官兵们,为老排长圆了一个梦——“等抗美援朝胜利了,要买双皮鞋去天安门照个相。”
(成传港参与采写)
一只救治背包,见证医者仁心
本报记者 李龙伊
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的院史馆里,一只旧背包静静陈列,向医护人员无声讲述着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这个沾满血渍、边角磨破的救治背包,曾穿越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
该院的前身是志愿军总医院,曾涌现出朱勇等一批“战地天使”。而那只背包,正是朱勇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的“救治武器”。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打响。16岁的护士朱勇写下请战书,奔赴前线。她和战友背着药包,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一次敌机轰炸后,她被浓重的炸药味熏晕,醒来后立即摸黑爬进山洞,把昏迷的战友一个个拖出洞来。旁人劝她歇歇,她回答:“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战事紧张,伤员难以后送。朱勇就背着药品器械,抬着担架,徒步数里抢运伤员。白天冒着轰炸,夜里摸黑前行。她多次滚下山坡,满身青紫;敌机轰炸时,她用身体护住救治背包。“在战场上,能救人的背包比我的命更重要。”她说。
英雄历史从未走远,英雄故事仍在延续。
近年来,该院弘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救传统,修建院史馆陈列战时实物,以情景再现等方式,让那段历史走进医护人员内心深处。
“每次背上新型救治背包参加训练,我总会想起朱勇前辈的那只旧背包。”军士高舒琪说,“它提醒我们,作为白衣战士,必须时刻准备上前线、救伤员。”
近日,一场实战化卫勤演练激烈进行。高舒琪所在野战医疗队接到前方“伤员”求救信号后,迅速前出。道路被毁,车辆无法通行,医护人员果断背负数十斤重的救治背包徒步奔袭,连续转移多名“重伤员”。体力几近透支,高舒琪依然咬牙坚持。“只要我还有一点力气,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伤员!”高舒琪说。
如今,这只穿越战火的救治背包依然被珍藏在院史馆中,而它所承载的精神,正随着一批批白衣战士的身影,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坚定传承。
(汪学潮、戴鹏飞参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