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粒米”的共富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索蓉芝
从清朝的宫廷贡米,到如今的“民族团结共富米”,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一粒米”,既承载着各民族共同传承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新时代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坚实足迹。这份跨越两百余年的“稻作情缘”,正以产业为桥、团结为魂,绘就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发展、共富裕”的美好图景。
丰收时节,站在米东区三道坝镇皇工村的稻田观景平台眺望,千亩稻田如铺展在天山北麓的锦缎,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风里翻涌着稻浪;农户正忙着收割,稻穗经收割机化作饱满谷粒;远处,“荷塘月色”田园综合体的荷花虽已凋谢,却见稻蟹共生田里农户们捕捞稻田蟹的身影;岸边的研学小路上,孩子们追着稻穗奔跑,清脆的笑声与收割机的轰鸣,交织成丰收的乐章。
跨越两百年的团结农耕史
在三道坝镇的稻田画观景台,三五成群的游客或俯身细看稻田里的作物纹理,或站在高处远眺整幅画的全貌。孩子们兴奋地指向画中的哪吒卡通形象,家长则耐心讲解稻田画的创作原理。一旁牌子上的米东区种植水稻的历史介绍,让游客对这幅大地画卷有了更深的了解。
清乾隆年间,米东区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汉族屯户携精湛水稻种植技术而来,与当地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并肩协作。他们共同开垦荒原、疏浚水源,在天山北麓的冲积平原上播下一粒粒稻种,让青翠秧苗在西北大地扎下根脉,开启了米东规模化种稻的序幕。
“十里春畴雪作泥,不须分垄不须畦。珠玑信手纷纷落,一样新秧出水齐。”各族群众携手改良土壤、优化农技,让稻田面积不断扩大,“米泉大米”的名号自此在天山南北传开,成为代代相传的品质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米东区各族群众接续传承稻作传统,深耕细作约3万亩稻田。凭借过硬的稻米品质,米东区跻身新疆三大水稻主产区之列。
米泉大米的盛名,既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精心培育。
“以前种稻靠经验,亩产也就400来公斤,现在跟着合作社科学种植,亩产突破800公斤,还能靠稻蟹养殖、电商带货多挣钱,这‘贡米’的老底子,真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在皇工村的稻蟹共生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向游客展示包装上“米泉大米”的字样。
在米东区,各族群众在这片承载着两百年贡米历史的土地上,在“一粒米”的全产业链上携手打拼,共同书写着产业兴、百姓富、民族团结的时代篇章。
如今,这份“稻作情缘”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不断革新稻作技术、延伸稻米产业链,让传统稻作焕发新生。而贯穿始终的,是各族群众同心耕耘、共促发展的深厚情谊——米东稻作不仅是西北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奇迹,更成为新时代各族群众同心共富的精神纽带,见证着民族团结之花在稻浪间绽放。
百年“贡米”变成“共富米”
稻米从扎根天山到成为“贡米”,凝结着先民共同的努力与付出。如今,在各族群众携手耕耘下,曾经的“贡米”已成为凝结众人智慧与汗水的“共富米”。
目前,米东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年产稻谷约2万吨,不仅是新疆三大水稻主产区之一,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优质粳稻产区。米东区以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核心,围绕“米泉大米”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三产融合等举措,将各族农户紧密联结在产业链上。
“以前插秧、收割、碾米全靠人工肩挑手扛,如今插秧有插秧机、打药施肥用无人机、收割有收割机,碾米更是全流程机械化,‘铁牛’上场,人再也不用遭罪了。”皇工村农户顾保新的话,道出了稻作生产的巨变。
羊毛工镇协标工村农户马卫东的经历,更是各族群众“抱团增收”的生动缩影。今年,他家种植的90多亩水稻稻穗饱满,亩产稳定在650公斤左右,同时,他开办的小型大米加工厂,让稻谷能直接加工销售,延伸了收益链条。
2022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高建峰,不仅享受到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稻谷保底收购价,还跟着技术员学会了无人机植保、稻田养蟹等新技术。“卖稻谷、稻田蟹是第一笔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合作社的‘二次分红’!”高建峰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米东区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赵永川介绍,今年米东区新建2个水稻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基地、1个优质水稻品种种植示范基地,成为现代化种植的“样板田”;恒温恒湿智能育秧工厂投用后,秧苗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加之99%的农业机械化覆盖率,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景,已彻底转变为机器换人、智能管田的新图景。
如今,米东区水稻合作社已覆盖1.2万亩种植面积,2024年稻农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较10年前增长150%。此外,当地启动的稻田立体种养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稻蟹共生”生态模式,带动参与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从盐碱地突围的良种培育,到“稻+蟹”的立体发展,米东区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让百年“贡米”真正变成了“共富米”。
稻浪涌动同心共富潮
“周末带孩子来稻田研学,既能体验打稻谷、捞螃蟹的农耕乐趣,还能听当地老人讲‘贡米’的故事,这趟来得太值了!”在米东区“荷塘月色”田园综合体,乌鲁木齐市民阿依古丽·阿布都拉满心欢喜。如今的米东稻田,早已不是单纯的种植之地,更成了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同心乐园”。
依托“稻蟹共生”模式,农户们探索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致富新路。三道坝镇杜家庄村村民王则花,作为首批“稻蟹共生”试点户,不仅靠生态种养增加了收益,还将自家院落改造成融合水稻文化体验的家庭农场。2011年前,她还是个仅靠30亩水稻年收入2万多元的种植户,在米东区相关部门帮助下,她尝试养殖稻田蟹,当年仅螃蟹一项就赚了2万多元。后来,她发现不少买蟹的游客喜欢在周边游玩、用餐,便收拾宅基地、开挖鱼塘,打造起以水稻和稻田蟹为主题的农场,通过农文旅结合的方式,每年带来约20万元收入。
“城里人来乡下,就是看螃蟹怎么在稻田里生长,亲手钓虾、抓蟹,再采点新鲜蔬菜,中午吃顿农家饭,这份烟火气最受欢迎。”王则花说。如今,她从山东、上海等地引进水稻和螃蟹新品种,还注册了专属稻米商标,推出现采现钓现吃的特色餐饮项目,农场人气越来越旺。
在稻作文化研学基地,研学老师讲解《新疆图志》中关于米泉大米的记载,维吾尔族手艺人手把手教孩子们用稻秆编织民族团结主题手工艺品;“稻田艺术节”上,各族群众围坐稻浪间,一起唱歌、跳麦西热甫,欢歌笑语里满是真情。
“一粒米”串起了文旅融合共建共享的新体验。米东区依托“荷塘月色”田园综合体,整合千亩稻田、荷花池等资源,打造特色“稻作文化研学游”线路:游客带着孩子体验插秧、摸蟹,感受农耕乐趣;回族农户在景区售卖凉皮、稻田蟹;哈萨克族牧民带来自制奶制品,与大米美食搭配售卖,丰富游客体验……
从清朝的宫廷贡米,到如今的“民族团结共富米”,米东区的“一粒米”,既承载着各民族共同传承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新时代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坚实足迹。如今,“天山金穗·米泉大米”已成为接二产连三产、产值超3亿元的富民产业,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在稻田里,各族群众共学技术;在车间里,各族工人共研加工;在直播间,各族群众共推品牌。这份“稻作情缘”,正以产业为桥、团结为魂,在米东区绘就出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同发展、共富裕”的美好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