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二十载:龙井海兰松辣鸡爪的非遗传承与温情烟火
在龙井市的烟火巷陌里,一抹浓烈又醇厚的辣味已飘香二十载。它从海兰松啤酒屋的一方餐桌出发,一路沉淀为承载民俗记忆的非遗味道。创始人赵英姬以二十年的坚守,让朝鲜族秘制辣鸡爪成为延边味觉版图上的鲜明印记,更在辣味里包裹了温暖的人文底色。
初心淬炼:一月“磨”酱,在同质化中辟出风味蹊径
2005年的龙井街头,赵英姬的海兰松啤酒屋还只是间以啤酒、花生、明太鱼为主要经营品类的小店。“餐饮要长久,必须有一道能勾住客人味蕾的招牌。”敏锐的市场嗅觉让她在彼时就埋下了创新的种子。她尝试过猪爪、鸡爪等多种食材,当发现酱鸡爪市场同质化严重时,“做一款带朝鲜族民俗特色的辣鸡爪”的念头便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2007年,赵英姬一头扎进辣鸡爪配方的研发里。整整一个月,她在调料配比、炖煮时长上反复调试,失败了就推倒重来。最初的成品被亲友评价“不够味儿”,但她从未被挫败感裹挟。直到一桌年轻客人偶然点单后给出“这辣味有特点,够地道”的好评,才让她在迷雾中看到了清晰的改良方向——要在辣中透出朝鲜族酱料的层次,在入味后保留鸡爪的弹嫩。
口碑燎原:辣香出圈,小店扩容见证烟火热度
那桌客人的认可,成了海兰松辣鸡爪“破圈”的第一簇火苗。在不大的龙井市里,这份融合了朝鲜族辣酱醇厚与鸡爪弹爽的独特风味,以口口相传的速度席卷街头巷尾。同城食客络绎不绝,就连延吉、汪清的美食爱好者也专程驱车而来,只为在海兰松啤酒屋的餐桌上酣畅淋漓地啃上一份辣鸡爪。“老客带新客,那段时间店门口天天跟赶大集似的。”赵英姬回忆起当年的火爆,语气里满是感慨。
小小的啤酒屋很快就容不下汹涌的人潮了。为了不让远道而来的食客失望,赵英姬和家人一合计,把旁边的店铺合并进来,店面从150平方米拓展到300多平方米,可摆下24张餐桌。可即便如此,节假日等位的队伍仍能排出150多桌。最鼎盛时,一天就能消耗掉120公斤的调料,这是食客们用味蕾投出的“烟火热度”。
坚守传承:非遗加冕,辣味里的温情与远方
二十年光阴流转,鸡爪的原料成本几番上涨,可海兰松辣鸡爪的味道,始终如赵英姬最初调试时那般,带着鲜明的朝鲜族民俗风味。这份对味道的坚守,也延伸到了她对社会的善意里。在农村长大的赵英姬,深知求学不易的滋味。从2008年起,她默默踏上了助学之路:最初是帮扶1名四年级的单亲孩子,如今已累计资助15名困境儿童,每月每个孩子500元生活费,为孩子们筑起了“求学安心墙”。“盼着这些孩子安心读书,将来能圆大学梦。”她的心愿质朴却动人。而孩子们的反馈也格外暖心,节假日的问候短信从不间断,不少孩子参加工作后,还会特意回到啤酒屋,看看这位如母亲般温暖的恩人。
这份味觉与善意的双重坚守,让海兰松啤酒屋收获的不仅是食客的口碑,更有行业与社会的多重认可:2024年,摘得吉林省“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特色类奖,跻身寻味吉林首届地标美食网络评选吉菜美食地标餐厅烧烤类TOP50,获评延边旅游美食品鉴店、首届“发现最延边网红打卡地”;2025年,斩获延边朝鲜族传统饮食协会推荐朝鲜族传统饮食名店称号,还将龙井市第一届青年厨师大赛最佳厨艺奖、龙井青年餐饮创业大赛传统饮食奖等荣誉收入囊中。
而其中最具分量的认可,当属2024年3月,海兰松啤酒屋的朝鲜族秘制“万能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龙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谈及未来,赵英姬眼中闪着光亮:“我想带着这门技艺冲击州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非遗,让更多人因为这抹辣味知道龙井,知道这座小城的民俗风情有多迷人,欢迎大家来龙井,尝尝我们的辣鸡爪,看看我们的山和水。”
(赵锡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