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村医见证乡村医疗变迁
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老三样”,到如今可以联网的健康一体机;从走街串巷看小病的“赤脚医生”,到上门服务治未病的家庭医生……提起董桂香、范春雨两位乡村医生,敦化市江南镇上石村的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家两代人,从医时间超过50年,他们用亲身经历感受着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
“老孙,你今天还得打一针溶栓的药。平时也要注意血压,饮食要清淡,注意多休息。”10月1日,记者在敦化市江南镇上石村卫生室看到,董桂香、范春雨两代村医正有条不紊为村民看诊、检查、打针。卫生室内干净整洁,药房、配药室、观察室、诊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划分明确。
“我们村里现在的卫生室是2014年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近百种常用药品应有尽有,这条件在我刚上班那会儿想都不敢想啊。”董桂香谈起今昔对比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
时间拨回到1975年,19岁的董桂香成为敦化市江南镇上石村卫生所一名乡村医生。当时村里缺医少药,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村里没有固定的看病场所,我只好把卫生所安在自己家里,看诊、拿药都挤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人多的时候,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地方小、药品也少,检查设备仅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只能给村民看看头疼脑热的小病,进行一些简单的外伤处置。”董桂香说,那时,村民病了怕花钱,不敢就医,小病靠拖,大病靠等,基层医疗服务很落后。
随着国家基层医疗政策的不断改革,近十几年来,乡村医疗条件持续改善,村民享受的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提升。上石村也不例外,董桂香告诉记者,2014年村标准化卫生室建成后,就医环境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在村里医治了,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尤其是最近几年,依托我州的医联体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如果遇到紧急状况和疑难病症,可以申请医共体单位的专家远程诊疗,还可以通过医共体、医联体间的绿色通道向上转诊,村民的就医渠道变得更加通畅。董桂香说,随着“先诊疗后付费”“慢病签约服务”“大病救治”等一系列健康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效,村民看病更加有了保障。“现在村民看病住院可以报销,得了大病可以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再也不用为看不起病而发愁了。”
2023年,董桂香从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儿媳妇范春雨传承了她的衣钵,成为上石村的新一代村医。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董桂香还是每天和儿媳一起到村卫生室看诊。患者多时,她就出手帮忙,闲暇时,就给儿媳传授经验。在她的指导下,范春雨的医术提升得很快,并对村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梳理和记录。除了日常诊疗工作,范春雨还成为480多名村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她对这些村民进行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并通过讲座、发放资料等各种形式,加大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村民健康意识。
“婆婆交给我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范春雨说,“现在基层医疗条件好了,我更要加倍努力,将工作干得更加出色,守护好乡亲们的生命健康,把婆婆毕生热爱的事业传承下去,继续用医者的职责和人民的健康记录祖国发展变化、见证时代变迁。”全媒体记者 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