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公斤换不来一根雪糕”到年销千万 合作社里藏“密码” 苹果梨变身“黄金果”
清晨的梨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80 后”果农梁作魁已在果园里忙得热火朝天。作为龙井市清水果树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他正带着工人们给苹果梨“梳果”。只见他弯着腰,手指在枝丫间灵活穿梭,熟练地把长得太密的小果子摘下来。“这活儿看着简单,门道可不少,一个枝上留几个果都有讲究,这样剩下的才能长得又大又结实。”梁作魁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笑着说道。
“小梁,今年你们社里的梨子又要大丰收,赚得盆满钵满啦!”路过的村民笑着打趣。梁作魁直起腰,抹了把脸上的汗,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托大家伙儿的福,去年卖了千把万,这可比在城里打工强太多咯!”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十几年前还是个为生计发愁的打工仔。以前,梁作魁在外地做汽修工,一天下来满身油污,活儿累不说,挣得还不多。2006年,他从外地回到家乡延边,选择在龙井市三合镇种植苹果梨。那时候的苹果梨可没现在这么“金贵”,“最便宜的时候,一公斤梨还换不来一根雪糕。”梁作魁蹲在梨树下,感慨地说,“那会儿各家种各家的,你卖8毛我卖7毛,再好的梨子也卖不上价。”
2010年,梁作魁把周边的果农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这样一来,成本降了,价钱反而上去了。“去年冬天‘冻梨’在网上走红的时候,我们一天就发出去200多箱。”梁作魁掏出手机,翻看着当时的订单记录,“那叮咚叮咚的提示音,听着比过年放鞭炮还让人高兴!”
说起这梨子为啥越来越受欢迎,梁作魁心里有本清清楚楚的账:一是请来了高校和研究所的果树专家,改良了苹果梨品种,提升了梨子的甜度;二是推广绿色种植,让果农少打药、少上肥,既节约了成本,果子也更健康;三是政府搭起平台,组织了直播带货,把苹果梨卖到了全国各地。他指着树上的梨说:“这果子,到秋天成熟的时候,甜度和脆劲儿都是‘杠杠的’。现在啊,不等梨子下树,订单就先来了。”
近年来,更让梁作魁自豪的是,他们不光卖鲜梨,还搞起了深加工,琢磨出了不少新花样。他拿出手机展示新产品:苹果梨做的果干、果汁,还有即将上市的白兰地、果汁冰棍。“光卖鲜果挣的是辛苦钱,把深加工搞起来,利润能翻好几番呢!”梁作魁脸上难掩喜悦。
梁作魁抚摸着梨树粗糙的树皮,深有感触地说:“从技术指导到修路搭桥,从帮助我们建立品牌到联系销路,每一样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现在想想,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如今在三合镇,苹果梨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果”。梁作魁的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年销售额达700多万元,最高时能有1000多万元。“这日子啊,就像我们种的梨子一样,越过越甜喽!”梁作魁笑着说。
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开发,从路边叫卖到全国营销,龙井苹果梨这十年的变化,正是龙井市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果实正在日益丰硕。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